帛书《老子》:本来无一物,活在当下才是“自在”

帛书《老子·道经》第十四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抚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也,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能知古始,以御今之有,是谓道纪。

这篇是老子“看”到的“道”的样子,或者说外在世界的样子,描述的比较详细。

通读《老子》全篇你可以发现,很多篇章之间前后逻辑不是那么明显,八十一章好像是散乱得编排在一起的。就如同这一章,“道”的样子,本应该在第一章之后,也就是放在第二章的位置。

而且这一章的“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抚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与四十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又有异曲同工之妙。

视之而弗见,是说眼睛看见的,色彩、形象;听之而弗闻,是说耳朵听见的,声音、振动;抚之而弗得,是说,手臂身体触碰的,有形、物质。

这段还是从身体、五官方面谈论外在的世界,十二章的“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也是这个思路,而且十二章更应该在十四章后面,也就是先描述五官感受的“道”的样子,再从天道到人道引申开来。

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感受的世界是一个混混沌沌、无形无象、不可捉摸的世界,色彩、声音、有形、无形的全部混合在一起,没有“有”和“无”的分别,整个大自然,整个宇宙都是一个整体。

老子已经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已经看到了世界的“实相”,若非修炼到很高的境界是做不到的。正因为老子从高纬度、高境界看到宇宙世界的真实样子,明白实相背后的“规则”,也就是“道”的法则,才能总结出人道的规则,以及包含个人修炼、行为处事、治世治国的道理。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也,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不过这个混一的宇宙大到不可想象,有昏暗的地方,也有明亮的地方,其中有光,可以明明白白的看见,洞彻一切,可延伸到无边的虚空之外,又是一片黑暗。不过,宇宙再大,最后都返回到原处。其中的万事万物、纷繁复杂不能详细具体的描述,最后有生有灭,都会消散回归到空寂的样子。这个“空寂”不是真的空无一物,而是无形无象,精微细致,没有具体的形状和形象,没有聚合固化罢了。是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样子,老子没法再进一步的描述了,只能笼统的说是“恍惚”的样子。

这跟佛家的“四大皆空”一个道理,四大地水火风,四大皆空不是真正的空无一物,而是所有有形有象的物质形态最后都消散成精微细致的“物质”,不可捉摸,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结合合现在对自然的探索发现,物质研究到精微、研究到内在,最后都是虚空中的物质,物质中的虚空,没法界定,没有具体,没有形象……所有的界限,所有的细致,所有的形象都是人为意识的分别和创造。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就在这种状态下循环往复,运动不息,你没法看到具体的“东西”在引领,也没法看到具体的“东西”在后面跟随。这当然不是说的我们常人眼睛看到的宇宙世界,而是修炼到高境界看到的大千世界背后的“实相”,所有有形有象的东西都是人为意识的分别和创造,所有有限具体的世界都是人为意识的自我设定和局限。

世界没来空无一物,自由自在,我们又何必执着,又何必过度贪婪和占有,从而自我设限自我堕落呢。

执今之道,能知古始,以御今之有,是谓道纪。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到,我们身处的永远是当下,我们能抓住的也只有当下。

老子看到宇宙的实相,看到道的运行规律,又将大格局和人事结合,告诫我们活在当下,着眼于当下,从现实出发,从实际研究才是“正道”,明了现在的状况,就能寻根溯源,明白一切的缘由,两点确定一线,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的状态,这就是“道”的纲领。

至于未来,不要期待、不要恐慌、自然而然,而且未来以当下为起点,做好当下,未来还怕不好吗。

人已赞赏
玄壶博客

帛书《老子》:宠辱不惊,心怀天下

2020-8-29 9:51:17

玄壶博客

帛书《老子》:一言一行都要谨慎,时刻保持觉知

2020-9-1 11:20:1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