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怎么来的?
运动来的。
没有“动”就没有时间,不管是心动,还是物动。
时间出现了,就要建立标准,尤其是封闭的环境,比如地球,国家,一个地方,一个区域。
建立标准就需要有参照,因为时间是运动而来的,有两个相对的点才能产生“相对的运动”,并在两点间产生“某种时间”。
自古以来,时间主要有两种体系(因参照点,立极点的不同):
1,以地球为中心,相对外在天体;
2,以外在天体为中心,相对地球。
八字是以时间为底层标准的命理预测体系。
两种时间就产生了两种八字体系:西方占星学和东方命理学。
西方占星学以太阳为中心,太阳黄道为相对运行平面,采用太阳时。
太阳时,太阳不动,地球相对太阳运动;
东方命理学以地球为中心,天赤道为标准,采用恒星时。
恒星时,地球不动,恒星相对地球运动。(这个恒星可以使遥远的北极星,也可以是太阳)
八字命理中,这个“恒星时”中的恒星变成了“太阳恒星”,但立极点是地球,且以天赤道为标准。
另外,还有以地球为中心,月亮相对地球运行的太阴历。
我国古代定时辰的方法主要是以地球为中心,太阳相对运动时间(太阳历)和月球相对时间(太阴历),并以北斗天球赤道体系,加入闰月融合了两种历法,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农历。
太阳日,也就是真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照的地球的自转周期(黄道运行)。
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考点,地球上同一条子午线两次对向这个恒星的时间。
简单的说,恒星日就是地球真正的自转一周时间。
恒星时,以恒星日为标准划分二十四小时。
由于地球公转的原因,真太阳日并不等于地球自转的恒星周期(恒星日),而是比恒星日约长3分56秒。
地球自转的同时在公转,自转一周,公转了大概365天分之一,就远离了昨天对着太阳的位置,所以要多转一点,才是一个太阳日,多转了多少呀?
24×60÷365≈4分钟
世界时(universal time)
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系统。地球自转的角度可用地方子午线相对于天球上的基本参考点的运动来度量。为了测量地球自转,人们在天球上选取了两个基本参考点:春分点和平太阳,由此确定的时间分别称为恒星时和平太阳时。
零度子午线(人为设定)穿越伦敦附近的格林威治市的子午线”
当太阳正照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的那一刻,便是正午十二时零分零秒。
以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向西每隔15度划分一个时区。每向东一个时区,时钟增加一小时;每向西一个时区,时钟减少一小时。所以世界标准时间又称格林威治时间,这也是英国的标准时间。
恒星时:
用春分点作为基本参考点,由春分点周日视运动确定的时间,简称ST。某一地点的地方恒星时,在数值上等于春分点相对于当地地方子午圈的时角。由于岁差和章动的影响,春分点在天球上不是固定的,对应于同一历元,还有真春分点和平春分点之别。相应地,恒星时也有真恒星时和平恒星时之分。
地方恒星时:使用恒星计算的地方时间,与地方平太阳时的差异最多达4分钟。
平太阳时:
恒星时与地球自转的角度相对应,这虽然符合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标准的要求,但不能满足日常生活和科学应用的需要。因此,又选用了以真太阳周日视运动的平均速度为基础的平太阳时。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的,所以真太阳的视运动是不均匀的(或真太阳时是不均匀的)。
为了得到以真太阳周日视运动为基础、同时又与其不均匀性无关的时间计量系统,纽康在十九世纪末引进了一个假想的参考点──平太阳。它在天赤道上作匀速运动,其速度与真太阳的平均速度相一致,其赤经用一个约定的表达式来确定,并规定平太阳赤经与太阳平黄经相差应尽量小。用平太阳假想点作为基本参考点来规定的时间,称为平太阳时。
北京时间:
我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是东经120度经线的地方平太阳时,不是北京当地的平太阳时。北京的地理位置为东经116度21′,因而它的地方平太阳时比北京时间晚约14分半钟。北京时间比世界标准时间早8小时。
“北京时间”是以东八区(+120°)的平太阳时来设定标准时间,同格林威治时(GMT、世界时)相差了八个小时。
地方平太阳时:北京时间+4分钟×(当地经度-120)
地方视时(真太阳时):当地的太阳视时间,古代根据日晷而定,太阳视圆面中心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
这里的恒星时其实应该叫回归制,并不是恒星为基准,而是以太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