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善人不是那么容易当的

帛书《老子·道经》第八章: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前几章老子描述自己“看”到的天地的真实境界,天道的大体运行规律,从而法天道而行人道。能做到的称为圣人,不过前面所说的圣人之道还是有点笼统,于是老子在这一章继续“不厌其烦”地给大家更详细得描述“圣人之道”,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如何具体的“行为处世”。

很简单,观察水,学习水就行了。

老子阐述天之道,圣人之法有两个途径:天上和地下,先天和后天。

天上是“道”,地上是“名”。

天上的“道”需要修炼到先天境界,致虚守一,“看”到万事万物的本质实相,激活自身的“关窍”,让自身的“谷神”与玄牝之门联通,从内在感受到物我合一、万物一体、众生本一的境界,是真正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无不为。

可是这样的境界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都能做到,几千年来,问世间有几人能做到?我也想做圣人,可这也太难了吧。

面对众生的感叹,老子慈心发明,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比较容易着手的途径,就是观察和学习地上的“水”,这就是地上的“名”,道是体,名是用,老子认为水是道的“名”,道的“用”,水承载了“道”,或者说完美的诠释了“道”。

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水就是道在地上的“形”,天上五行地上有形,而地上有形的可以与天上无形之道合一的就是“水”,我们作为有形的“人”,做有为的“事”,成为圣人或者想要合于道,水就是最好的“老师”和“榜样”。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天道无亲,常予善人。那么,什么做到了“大善”“上善”呢?

水!

上善若水,我们如果能跟水一样,天道就会相亲,万物就会相亲。

水有什么“上善”之处呢?

水利益万物却有动有静,知止知退,不骄不躁,并且处在大家都厌恶的地方,这样基本就做到“道”了。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大道至简嘛。

可是有几个人能做到?

比如说在一个团体里,全心全意给大家着想,为大家服务,脏活累活抢着干,却从来不傲慢,不骄不躁,时时刻刻保持沉静温润的样子,并且住着最破的宿舍,守着最差的岗位,干着大家都不愿干的活,试问有几人能做到?

这需要这个人“无欲”(没有过多的想法、欲望),“不自生”(无我,不自私,不为自己着想),“善利万物”(为大家着想为大家服务),“有静”(能沉得下心,沉稳安静),这样才能为大家服务,才能不计个人得失,不计较劳苦去干大家最厌恶的工作,处在大家都厌恶的地方。

反观当今社会,哪一个不是“绝顶聪明”?人人都有很多满足不了的欲望,脑中的意念和想法一刻不停,时时处处都在想着怎么多占便宜少吃亏,更有甚者,身处高位总是琢磨着剥削压迫大家,而且一有点成成绩就沾沾自喜上蹿下跳。殊不知,天道有常,反者道之动,这样与道背驰的结果就是跌下来,失去占有的,被众人所“恶”。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常处在“善”地,这个“善”很值得玩味,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好”“舒适”“华美”等,而是引领“道”的地方。

什么是引领道的地方,就是众人所恶的地方。

因为众人喜欢虚荣,喜欢崇高,喜欢尊贵,喜欢华美,喜欢舒适,这些都是“名”的表象,不是道存在的地方。

“道恒无名,朴虽小”,道永远是朴实无华的,不尚贤,不尚高,不尚贵,不尚大,这些都是私心欲望的表现,其结果都会发展到反面,带来灾祸。更高的层次就是无善无恶,无大无小,无贵无贱,自然而然,清静无为。当然,要做的话还是要从“朴”“小”“无名”“无欲”“不自生”开始,并且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有了成绩有了功德也不占有不执著,这样才能归于道,合于道。

如何做到“处善地”,还是要从内在说起,内在决定外在,那就是“心善渊”。

内心常常谦卑,胸怀博大深广,如道一样“渊呵,似万物之亲”,内心常有这个念头,才能做到不争不抢,不傲慢不贪婪,不计较不自私。

帮助他人给予他人要像“天”一样慈心,不求回报,全心全意,无怨无悔。

说话言辞重在真实,尊重和符合事实,没有偏离,没有主观臆想。说到做到,不玩弄虚词,不花言巧语,因为这会造成意识的紊乱,不是和谐真实的,便会离于“道”。

治理社会,管理百姓要懂得自然规律和人性规律,按照规律,顺天应人。

不管做什么事情在掌握道的层面下,还要懂得掌握技巧,积累经验。

道家一直有道法术的境界划分,套用现在的战争术语就是战略层次、战役层次和战术层次。

道是最高的层次,是规则、自然法则,对应哲学和思想层面,最上乘。法,是方法、法理,对应规划愿景方面,中乘。术,是行为、方式,对应具体实施操作技巧方面,下乘。

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到最后完成,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是一个从“道”的本体虚无到“名”的现象实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层次有次第的,不是说你领悟了道,然后画个圈,脑中幻想一下就能实现的,需要具体的法和术来操作实践完成的。

我们常听到“以道御术”,还有“法术”,道法术三者是相互连贯的整体,是“有名”与“无名”的三分实施法。

老子的自然哲学链条:道——无名、有名——万物——虚无——道

在自然之物外还有众生的“意识”,是意识的加入灌注,从而“道”有了分别,有了运动,推动有名和无名的阴阳运动,产生万物。

“以道御术”就是技巧聪明要建立在道的基础上,没有了道就如同没有根基的大厦,就如同雾里看花,不会长久。法介于中间的层次,“术”要符合“法”,“法”要基于“道”,三者兼备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做好一件事情。

如果说“道法术”是静态的策略,“时机”就是动态的策略,动静相合,一阴一阳之谓道。

认识了道的规律,作出符合道的规划、方法,并且掌握了具体实施的技巧,这时候还要“有静”,懂得等待时机,在合适合理的时机切入或者着手,这样动静结合才是真正的符合了“道”,上应了“道”,这个从“无名”到“有名”的圈就完整了。

这里隐含了道的一个深层次面貌,就是道的静止和动态的两方面。

静止的时候,道是“一”,对应人的无为,要致虚守一;

动态的时候,道是“和”的,和谐而有时机,对应人的有为,要善于把握规律,切合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不过有为终究是有为,想要做到长久的平和无忧,没有灾祸和烦恼,还是“无为”,外在表现就是“不争”,顺其自然,不在乎外物,不执著外在,尽人事知天命,只要合乎道合乎本心,也便无忧。

最重要的是,不争才是真正的“大争”,因为合于道,万物自然相亲,这时候还用“争”吗?

看来,比起顺天应人,合乎规律合乎时机的“有为”,老子还是更崇尚“无为”。

这个“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可以这么理解,就是“为无”,“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没有主观的意识,与道合一的境界,完全是在修炼到“道”的境界,在这个基础上做事,从内而外,从本体到现象,这叫做“无为”,也就是圣人以无为法。

而“有为”,是“为有”,是从现象着手,拨弄乾坤,徒费精神。

简单地说,老子告诫我们要从本质着手,抛去个人主观意识,研究事物本质规律,然后再去做事。

而最本质的规律仍然是“道”,就看你能领悟到什么境界,什么层次。

人已赞赏
玄壶博客

帛书《老子》:成就他人,也能成就自我的秘诀

2020-8-23 9:46:13

玄壶博客

帛书《老子》:钱财不可过度执着,就连功名也是过眼烟云

2020-8-25 9:25:2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