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天文历法解开源头文化之谜——关于河图洛书的几个问题

一、文化的源头在何处?

追溯文化之源,这是一个严肃而又沉重的问题,严肃而沉重的问题不妨从轻松的话题谈起。

问题一:天下读书人千千万万,可是,有多少读书人知道“书”这个单音词的出处,有多少人知道“书”与天文历法的联系?

问题二:天下识图人千千万万,可是,有多少识图人知道“图”这个单音词的出处,有多少人知道“图”与天文历法的联系?

问题三:进过图书馆的莘莘学子成千上万,可是,有多少学子知道“图书”这个双音合成词的出处,有多少学子知道“图书”与天文历法的联系?

问题四: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一个学科,没有数理基础是不能成立的。奇数与偶数,是数理基础中的基础。中华大地上的奇偶之数与书与图有没有联系,与天文历法有没有联系?

问题五:凡是中学生都知道直角三角形,可是,知道中华大地上的直角三角形与天文的联系吗?

问题六:知道“物极必反”“原始反终”“终者有始”“仰观俯察”“满招损,谦受益”“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这些成语的人千千万万,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些成语源于天文历法?

问题七:粤港澳地区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此说与图书有“所以然”的关系吗?

问题八:《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会72变,猪八戒会36变;《水浒传》108将,其中有72地煞,36天罡;72与36这两个数据,与天文历法有关系吗?

孙悟空、贾宝玉的出身都关乎一块石头,两块石头都有数据,这些数据相关于天文历法吗?两部文学巨著均开篇于历法数据,众多的文学评论家知道这一点吗?

问题九:写“春秋”为何不写“冬夏”?为何“春秋”一词可以喻历史,“冬夏”一词为何不能喻历史?能用天文历法解释吗?

问题十:喜欢音乐的人很多,可是,知道“尽善尽美”的音乐是天文历法的伴生物吗?知道今天全世界采用的十二平均律源于中华民族吗?知道五音六律源于天文历法吗?

解答了以上问题,基本就接近了文化之源。

二、文化的源头在图书

众所周知,儒道两家是中华文化的主干。但是,主干并不等于根本。儒家十三经以《周易》为首,道家三玄同样以《周易》为首,两个顺序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周易》更具有根本性。

新的问题是:《周易》有根本吗?《周易》开篇于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源于八卦,这一顺序指出:《周易》的根本在八卦。

如果没有“图书”之说,这一结论无疑是正确的。问题是,八卦之外还有“图书”之说。

《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一论断有多重意义:一是介绍了“图”与“书”的出处;二是指出了图与书独立于八卦;更重要的是三,图书重于八卦。在《周易》之中,八卦是圣人的作品,是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之后的作品,而图书则是“圣人则之”的作品。则,名词之义为准则、原则;动词之义为效法、仿照。“则之”之“则”,为动词之效法。圣人作八卦而则图书,显然,图书更具有根本性,时间上更具有领先性。

“图书”这一双音合成词合成于《汉书》。《汉书·五行志》:“河洛出图书。” 从此,中华大地上有了“图书”一词。

八卦之前之上有图书,真正位于群经之首的是图书。图书,应该是文化之源。

三、图书的源头在天文

图书从何而来?对于这一异常重大的问题,《周易》并没有提交答案,我们汉族所有的经典都没有提交答案。儒、道、法、墨诸家都谈到了图书的异常重要性,但谁也没有说明图书“为什么重要”?

解释不了图书的来源,后果是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之谜:

谜之一:图书缘何而来?

谜之二:图书之形为何?

谜之三:图书所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谜之四:图书与八卦的关系为何?

谜之五:图书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为何?

谜之六:图书与干支的关系为何?

谜之七:图书与奇偶之数的关系为何?

谜之八:图书到底解答了哪些基础性问题?

谜之九:为什么会有“圣人则之”一说?

谜之十:图书为什么会赢得孔子、墨子、管子的崇敬?

西汉至宋至今,不知有多少学者皓首穷经,力图解开源头文化之谜。但是,仅仅是以经解经,以卦解卦,以书解书,以字解字,只能解答出“是这样,是那样”的结论,无法解答出“为什么”的原因。历史证明,仅仅依靠汉族一个民族的经典,尽管解谜的书籍堆积如山,但是仍然打不开图书的大门,谜仍然是谜。

好在源头的中华文化是民族融合的产物,苗族、彝族与汉族可能同时跨入文明,或许早于汉族跨入文明,我们汉族经典解答不了的问题,彝族、苗族文化可能会提供出合理的答案。

《管子》记载了蚩尤与黄帝的另一种关系,友好合作的关系。《管子·五行》:“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时……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这一论断指出,蚩尤辅佐黄帝“立五行”。五行是历,每行72天,五行360天。一行一季,五行五季。在《管子》里,每一行都有具体的生产生活内容,例如植树,例如挖渠。蚩尤,是苗族的先贤,苗族制历可能早于汉族。源头的苗族文化中,应该有异常珍贵的文化基因。要想解开汉族文化之谜,不能忽略苗族文化。

彝族同胞与汉族一样崇拜伏羲,彝族同胞远无焚书坑儒之乱,近无科玄之争,他们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源头的彝族文化中,应该有异常珍贵的文化基因。要想解开汉族文化之谜,无论如何也不能忽略彝族文化。

“书中没有的,等等地下(文物)”,这是以往笔者所信守的文化研究思路。受蚩尤制历与纳西族保存中原古乐的启示,我把研究思路修改为“书中没有的,等等地下;地下没有的,到山里看看”。沿着这一思路,果然在云南、贵州、湖南彝族和苗族同胞那里有了重大发现:彝族同胞完整地保存了河图洛书图形,而且完整地保存了对河图洛书的解释。苗族同胞所保存的苗族古历,历中的阴阳可以严格地定量。

彝族文化解释河图洛书,没有解释在神话上,而是直接解释在了天文历法上。洛书,彝族文化称“鲁素”,汉语译为“龙书”,表达的是一年分十个月的十月太阳历。河图,彝族文化称“付拖”,汉语译为“阴阳联姻”,表达的是一年分十二个月的阴阳合历。

四、图书形成的三大坐标与文化之谜的解答

图书从天文来。

为了采集瓜果,为了捕鱼狩猎,为了插秧下种,必须确定“何种天气”最为合适。天气由天文所决定,因此,自然而然开始了天文研究。

天文研究,第一研究对象是太阳,第二是月亮,第三是北斗星,观测对象还有二十八宿,金木水火土五星,但前三位是日月与北斗。观测的是天文,量化的是数字,天文的量化即是历法。天文学实乃中华大地上的第一学,历法实乃中华大地上的第一法。天文历法是在文字之前出现的,是用抽象符号表达的。

以太阳为坐标形成了太阳历,十月太阳历是用洛书表达的。以太阳月亮北斗为坐标形成了十二月阴阳合历,阴阳合历是用河图表达的。

借助彝族、苗族文化中的天文历法,源头文化的一系列难解之谜,可以轻松地得到解答。

洛书之谜的解答。在彝族文化中,洛书是上古先贤传下来的。洛书由奇偶之数组成,具体图形为: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五居中央。一三九七,四个奇数分居四方;二四六八,四个偶数分居四隅。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一个奇数代表一季(行)72天,每个偶数代表18天,四个偶数代表72天,五季共360天。五居中央统领四方。所谓十月太阳历,是以太阳为坐标制定出的,是一年分五季十个月的历法。一月36天,一年360天,剩余5-6天,不计入月,用于大小两个年节。冬至过大年,夏至过小年。大年过3天,小年过2天,闰年大小年均过3天。苗族古历,同样是冬至过大年,夏至过小年。

阴阳五行之谜的解答。阴阳五行学说,首先是在洛书所表达的十月太阳历中的出现的。

先说阴阳。在十月太阳历中,年可以论阴阳,月可以论阴阳,日可以论阴阳。年论阴阳,一年先分寒暑两截,寒为阴,暑为阳。阳主生主长,阴主收主藏。苗族古历以冬至为阳旦,以夏至为阴旦。旦,日初出也。阴旦与阳旦,可以精确地解释“冬至一阳生”与“夏至一阴生”的所以然。月论阴阳,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太阳历十个月,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十为阴。日可以论阴阳,一日之中昼为阳夜为阴。一年中的阴阳,决定着万物的生死。一天中的阴阳,决定着万物的动静。历法中的阴阳,均可以测量,可以定量,与玄学毫不相干。

再说五行。五行学说是在十月太阳历的五个季节中出现的。十月太阳历分五季,一季72天,五季360天。五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表达。五行即五季,五季即五行。五行始于木终于水,依次为木火土金水。一行连一行,五行相生之哲理由此衍生。木季生金季熟(死),火季生水季熟(死),五行相克之哲理由此衍生。生亦自然,克亦自然。五行生克,制出了一副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简图。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简图,恰恰是西方科学家想绘而没有绘出的一副图。

天干地支之谜的解答。

干支纪年法,在先秦典籍中无处不在,一直用到今天。干支从何而来?《周易》与《尚书》中均没有答案。天干地支,是在十月太阳历中的月序日序出现的。十个月月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每月36天分上中下三旬,每旬12天。12天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来表达。在阴阳合历中,干支功能发生了改变,十天干用于记日,十二地支用于记月。

原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曾追溯过干支的起源,专门写过《释支干》一文,但并没有追及本源。现代人视干支为无用之“古董”。实际上,干支是个“日用而不知”的时空坐标。“日中为午,夜半为子”,这里的子午表达的是时间,人们天天在使用。地图上的子午线,表达的是空间,航海家、旅行家处处在使用。表达时空的干支,生命常青而永恒。

奇偶之数之谜的解答。

以阴阳解释奇偶之数的起源,是彝汉两族文化的共同点。但彝族文化直接将奇偶之数与宇宙联系在了一起。“天一与天九,在宇宙的南北方,管理着两大门,合起来是十。天三与天七,在宇宙的东西方,管理着这两方,合起来是十。地二与地八,在东北、西南两方,管理着这两边,合起来是十。地四与地六,在西北、东南两方,管理着这两边,合起来是十。天五居中央,管理着宇宙。”彝族经典中的奇偶之数,用于表达宇宙,用于表达空间。一人一宇宙,表达宇宙的奇偶之数也可以表达人体。这里的天地之数,实际上是洛书之数。奇偶即阴阳,阴阳即奇偶。凡是阴阳能够表达的,奇偶均能够表达。奇偶之数诞生于天文历法,首先是在洛书中诞生的。一切都可以数字化,是从洛书出发的。数字化,古希腊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识到了,中华先贤则早已做到了。

下列几个具体的文化之谜,也只有太阳历才能做出解答:

冬至为什么大过年?因为在最初的太阳历中,冬至本来就是大年。

文学作品中的“36”与“72”这两个数字从何而来?从十月太阳历而来。一月天数36,一季天数72。这两个数字,被文学家所采用。这就有了《西游记》中孙悟空72变,猪八戒36变,《水浒传》中36天罡,72地煞之说,36加72是108,也就好汉108的框架。西南联大时,闻一多等三名教授曾追溯过72的出处,冯友兰教授著文《论‘七十二’》专门评论过此事。追溯者接近了本源,但未及本源,评论者却远离了本源。源头历法的数据,影响了一代代文学家。不懂天文历法,看《红楼》看《西游》,肯定连第一页都过不去。

直角三角形从何而来?源于天文观测。制定太阳历,立竿测影是方法之一。直角三角形就形成这种方法之中,竿为股,影为勾,竿影顶端相连为弦。同样是直角三角形,形成的途径并不一样,古希腊的直角三角形是在纸上画出来的,东方的是在空间自然形成的。

河图之谜的解答。

在彝族文化中,洛书在先而河图在后。洛书表达的是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阴阳合历。河图也是由奇偶之数所组成,具体图形为: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央。

河图与洛书的区别有二:

一是洛书中的奇偶之数是分别出现的,河图中的奇偶之数是联合出现的;二是洛书表达的是分五季太阳历,而河图达的是分四季阴阳合历。

何谓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是将太阳历、太阴历即月亮历、北斗历三者融合在一起的最为先进的一种历。

在阴阳合历中,岁由太阳而定,月由月亮而定,春节由北斗星指向而定。一岁分四时八节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岁的时间长度平均为365.25天,月的时间长度平均为29.53天。为何说阴阳合历最为先进?因为在全世界所有的历法中,唯有阴阳合历才能四季分明,唯有阴阳合历才能望月知日,一看到圆月亮就知道是月中十五了。更重要的是,唯有阴阳合历才能判断风的正邪即气候的正常与反常。《黄帝内经》告诉后人,反常的气候是疫病产生的根源。

关于图书与八卦的关系,彝族文化的解释是,洛书演化出了先天八卦,河图演化出了后天八卦。彝族文化称八卦为宇宙八角,八角可以表达空间中的八方,可以表达时间中的八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与冬至夏至)。实际上,《周易》中八卦,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产物,其第一重意义就是八节。《尸子》中有“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之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也有相似相通的说法。

圣人“则”图书之谜的解答。当初的历法是根本大法,是治天下必须遵守的法则。圣人“则”图书,实际上“则”的是历法。这,也是诸子崇敬图书的理由。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书中的道理在书外,人文的道理在天文。从天文到人文,中华先贤不知付出了多少代价。

五、图书的基础性贡献

如果展开讨论这一问题,会形成一部专著。这里仅举几个重要例子说明问题:

其一,图书奠定了永恒的时空观。日行一度,历中一天,日周天365-365度,历中365-366天。度论空间,天论时间,时间空间一体形成。日周天一次,万物生长收藏一个过程。动态的时间,动态的空间,动态的万物,历中的时空物三者构成了无限循环的一体关系。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止于爱因斯坦,中华先贤所建立的动态的、无限循环的时空观,至今无人提出挑战,将来肯定会为人类做出贡献。

其二,图书解答了“五音六律”问题。角徵宫商羽五音,是十月太阳历的伴生物。一方一音,五方五音,时空中诞生了天籁五音。阴阳十二律对应于十二月,是阴阳合历的伴生物。《周髀算经》:“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十二律,经明朝朱载堉整理后形成十二平均律并传入西方,成为今天世界通行的标准音调。

历,中华民族今天还在用;律,全世界今天还在用。历与律,几千年不衰不败。试问:落后的文化,落后的思路与方法,会产生出如此精美绝伦的历与律吗?

其三,确定了阴阳两极,发现了阴阳转换规律。苗族古历中的阳旦与阴旦,实际上是阴阳两极。冬至为阴极,夏至为阳极;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阴阳二气规律性地转换在阴阳两极之间。一旦发现,万年不变,这是不是规律?冬至,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夏至,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冬至夏至,或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阴阳偏颇到了极点;偏颇不能评历史,这就是冬夏不能喻历史的奥秘。春分秋分,太阳相交于赤道,全年只有这两天昼夜阴阳平均;公平平均,是春秋可以喻历史的奥秘。

其四,确定以天文论人文的思路。天地之大德曰生,人之大德曰制器。以天文论人文,就是要论出制器的智慧。做人必须做事!源头文化所出现的圣人,个个都是做事典范,个个都有发明创造的功绩。天生万物,人制器具,这是源头文化所开创的基本道理。以天文论人文,其次论出了“天如何,人如何” 的为人公式。君子与圣人,做人都应该以天理天则为坐标。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天道大公,人应该无私,这是圣人之理。天行刚健,人行自强不息,这是君子之理。以天文论人文,还要论出化天下与卫天下的哲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有人文,才有文明之天下。“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有利器,才有威风之天下。以文化化天下,这是其一。以利器卫天下,这是其二。儒家对源头文化的继承,只继承了其一,没有继承其二。

其五,确定以天文论天气的根本思路。以天文论天气,论出了上下几千年一直再使用的二十四节气。为何气象卫星认识不了一星期之外的天气?不是仪器不灵敏而是思路不正确。割裂天文与天气的联系,只能认识眼前,不能认识长远,更不能认识规律与永恒。有必然的天灾,为何不能做出准确的预报?同样是思路错误所致。只有沿着以天文论天灾的思路,才能找出天灾在时间与空间中的规律性。

其六,奠定各科的理论基础。源于天文,奠定于历法的阴阳五行学说,奠定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把卦图寄给莱布尼茨的法国传教士白晋,曾对阴阳所做出了至高无上的评价:阴阳表示了所有科学原理。在西方,数理化各学科之间,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

其七,奠定了天人合一的系统论。天地人三者之间,是“分而为三,合而为一”的关系。严酷的环境污染证明,人天关系绝对不能分割而论。天人合一的系统论,昨天创造了利用自然而不伤害自然的中华文明,今天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哲理之源。

其八,创造了永不褪色的成语与格言。源头文化中的至理名言与成语,绝大部分相关于天文历法。立竿测影,影长为益,影短为损。长极而损,短极而益。《周髀算经》:“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至理名言“满招损,谦受益”,产生于日影之下。“物极则反”之理,源于北斗星斗柄的旋转。 “原始反终”“终者有始”“否极泰来”“穷则反,终则始”等众多成语,均相关于竿下的日影变化。

六、流不应该告别源

源对于滔滔江河的作用,是不用解释的。那么,文化之源对流有用吗?这里仅举三个例子来解答。

例一,美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惠勒,于1981年应邀到中国讲学,演讲集为《物理学和质朴性》一书,太极图赫然出现在书的第一页。

例二,美国发射寻找外星人的太空探测器,探测器刻有代表地球人智慧的几个标志,其中之一就是一副脱胎于洛书的四阶幻方图。

例三,今年,日本山口大学召开的“东亚历法与现代化”的学术会议,质疑两大问题:第一,“发展与毁灭并行”的现代化到底对不对?第二,“以美国文化为准绳的全球化肯定不能支配世界,今后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结论是必须从东亚历法这里再出发,而东亚历法正是中华先贤创造的阴阳合历。

本文以阴阳合历与玛雅历对比做为结束:美国导演只知道玛雅历终结于2012年,但不知道东方的阴阳合历终结于31920岁。《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天以更元作纪历。”旧历结束,新历开始,终点之处又是一个新起点。

原载于《汉学研究》

人已赞赏
天文术数

《黄帝内经》之五运六气

2020-5-15 15:14:59

天文术数

天干化合的由来:五气经天化出五运

2020-6-16 11:38:2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