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五运六气

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也是八字理论原始框架的来源之一。

《阴符经》说“八卦甲子,神机鬼藏”,也就是说八卦和甲子是阴阳术数的两大支点,也是一切阴阳术数理论和模型的基础。

甲子就是干支法,干支法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而“五运六气”是天地间阴阳之气、五行之气运行规律的完美阐述。

因此玄壶堂认为,八字命理的正宗在古禄命法,古禄命法的理论基础在八卦和甲子,而要掌握八卦甲子的底层基础就要学习《易经》的八卦和《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

在《黄帝内经》中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论都是关于五运六气的。

五运:金、木、水、火、土;

六气:燥、寒、风、热、湿、暑;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运排序规律:

甲己合化土运,甲太过,己不及;乙庚合化金运,乙不及,庚太过;丙辛合化水运,丙太过,辛不及;丁壬合化木运,丁不及,壬太过;戊癸合化火运,戊太过,癸不及。

六气排序规律:

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寅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卯酉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辰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巳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

主气: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的顺序,分主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叫做主气,每个“主气”各影响四个节气。这个顺序千古不易,永远从厥阴风木开始,到太阳寒水结束。

客气: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的顺序,分主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叫做“客气”。客气的开始是不固定的,根据年支的变化而变化,如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司天:“客气”里的司天之气,能影响全年,比如辰戌之年全年都会受到太阳寒水的影响。

在泉:“客气”里的在泉之气,只影响下半年。比如辰戌之年下半年,才会出现太阴湿土的影响变化。

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

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

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

按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顺序,分主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是谓主气。又按风木、君火、湿土、相火、燥金、寒水的顺序,分为司天、在泉、左右四间气六步,是谓客气。主气分主一年四季,年年不变,客气则以每年的年支推算。如年支逢辰逢戌,总为寒水司天,湿土在泉;逢卯逢酉,总为燥金司天,君火在泉。司天管上半年,在泉管下半年,依此类推。

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五运六气”作为一种“运气之学”把阴阳五行拓展为五运六气。《内经》理论素以阴阳五行为框架,而五运六气更是将这个框架具体为现代科学中常用的“模型”,这样阴阳五行就能作为认识自然、对自然事物进行分类并演算其规律的依据。

中国古代自《易经》起,就把阴阳作为本体,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之后又为方法、思维方式和抽象为哲学理论。

五行从《尚书·洪范》的五种势力形式(见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经《管子·五行》的“作立五行,以正天气”,到《史记·历书》“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史记·日者列传》也概言:“人取于五行者也”。由是而五行从物而及天地人,是对自然图式及规律的认识。

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发展,阴阳五行的原初框架在术数和医学中己经不敷所用了,正值期待突破之际,运气理论把阴阳五行发展为五运六气。阴阳的一分为二演为一分为三的三阴三阳,五行又有五运太过不及之化和相胜等,突破生克的简单关系,而五运和六气之间又交叉联系。

如此,仅从气象因素而论,五运六气及其太过、不及的气候模式,比按时序的五季就更为丰富。而且因于对运与气交叉的“与天地同和”的观察中,人们认识到更多的自然现象,特别是生命现象,其解释能力也远远超越了以前的相生、相克、离合等等。

五运六气发现了许多自然和生命的规律,例如气候和生命的周期现象,人在不同气候模式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情况,自然和人的气化规律和病机问题等等。这一拓展和增益了的新理论框架,不仅纳入了东汉时以前的医学实践,其后的一些医学成果,也往往续接在这个框架上,例如金元四家的医学成就乃至温病学说等等。

运气学说本质上又是一种气化之论,可以说,气化论是中国古代传统科学与哲学的核心。中国古代哲学、玄学、易学、医学、术数都离不开“气”的探讨,这种“气”充斥在天地之间,因此运气学说就是研究“气”运行规律的学说。

运气学说就是五运气化的学说,根源来自“河图”,而“河图”来源于天文观测,是对宇宙本体的深刻认识,是以天人合一和气的运行来阐述自然造本体、造化之变和人体功能的发生、运行、转化的学说。

当然,气充塞于天地之间,不仅天文观测可以探知,自然万物、人体生命都能探知,只不过天文观测更直观一些。

总结来说,中国古代气化的认识来源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天文气象的观察;

二是对生命现象的观察;

三是《易经》和中国古代哲学中气的理论。

《易经》的变易思想,泰卦的阴阳升降交泰,到汉代荀爽详述升降之后,己经把易理和气论结合,《易纬》提出了“元气变易”。《图书编·乾象典》说:“气至而物感,则物感而候变”,以气化感应论气候之变。汉代王延寿在《鲁孟光殿赋》中道:“包阴阳之变化,含元气之烟温”以阴阳和元结合来本根万物。

气化论是构建《内经》理论的思想骨干之一。例如《内经》的人身小宇宙观念,把气化融进了解剖的脏腑发展为藏象,从而建立了中医学的“真而不实,虚而不假”的人体模型。人体藏象和经络穴位也按气化功能命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把气化的激发作用称为“少火生气”,而《素问·六节藏象论》把少阳的启动作用称为“十一藏皆取决于胆”。甚至生理、心理现象也释以气化,如《素问·举痛论》言之“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气化论贯穿于《内经》理论后,使其人体的模式从解剖的构成论转为气化的生成论。

《内经》之运用气化论,但并无系统的专论或质认其渊源,倒是在七篇大论里系统地论述了其哲学、天文学的来源和气化规律,是五运六气提出了气化学说的理论纲领。

其元气—五行—阴阳的化生顺序,与习见的元气—阴阳—五行之序迥异,此中的哲学概括是五运六气气化的哲学依据。《素问·六微旨大论》对气化的运动形式的观测法做了具体的论述,乃是“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从天文气象测六节气位的标本中见之应见的数据,进而推验出气化理论。

五运六气中的气化论其纲领是:

1、升降出入;

2、五运及六气皆因时、因盛衰而化,又皆应人应脏腑,六气之化为三阴三阳,有开合枢之变;

3、气在自然及人体中皆有循行,人体有营卫等诸气在十二经中依时序而循行;4、人气有食饮之化,气有精气神之化;

5、气化有亢害承制规律;

6、气化之天人相应,有标本中见之别;

7、五运和六气两种气化五六相合之周期,气化异常致病也有周期,周期可呈现规律性与可预测性,即“顺天之时,疾病可与期”。

五运六气以此可堪称中医学的周期表,也是阴阳术数理论模型的根本来源。

人已赞赏
天文术数

五运六气起算时间,为何从大寒起?

2020-5-15 14:10:13

天文术数

用天文历法解开源头文化之谜——关于河图洛书的几个问题

2020-6-15 15:46:5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