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易学:邵雍的易学思想

中华易学的正统实际是“先天易学”,代表人物伏羲和邵康节,伏羲画“先天八卦”,邵康节创“先天易学”。

先天也是后人名之为“先天”,主要是相对周文王的所谓“后天八卦”而言。伏羲画卦时,并没有“先后天”的概念,我们这里名为“先天易学”也是借用这个词语强调易学的脉络。

最纯粹的易学是没有文字的卦画,也就是伏羲所画之卦。

陈抟《正易心法注》言:“羲皇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不立文字”,由此实际上否定了周文王作六十四卦,否定了文王与孔子。

《正易心法.四章》又言:“《易》道不传,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四章”。

我们将伏羲画卦以及邵雍重新发挥的伏羲八卦之学称之为先天之学。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易经》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邵康节,本名叫邵雍,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易学家,有内圣外王之誉。汉族,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

他的祖先是河北涿县人,从小跟随父亲迁入河南辉县。他小时候志向远大,长大后师从李之才,学习了《河图》、《洛书》和伏羲八卦等。他自行悟道,创“先天学”,以为万物皆由“太极”演化而成。他隐而不仕,著有《观物篇》、《先天图》、《伊川击壤集》、《皇极经世》等。

了解先天易学要把握两条脉络:一是,伏羲创立八卦,周文王演卦的这条易学发展脉络;二是北宋时期的易学研究情况,尤其是陈抟传至邵雍这一脉。

邵雍易学属于象数系统,其传承可追溯到陈抟,陈抟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字挺之),李之才传邵雍。

邵雍在易学象数预测继承、发展方面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达到了极高境界。

邵雍是北宋五子之一,北宋五子是指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其学混合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其《太极图说》为理学初期的代表作。邵雍为北宋先天象数学的创立者,思想渊源于道教,把宇宙发生的过程归结为神秘的“象”和“数”的演化过程。张载发展了“气一元论”的思想,为中国古代辩证法“两一”学说的集大成者。二程(颢、颐)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建立了系统的以精神性的“理”为核心的学说体系。

邵雍跟程颐程颢是好友,但他们的易学思想差异甚大,程颐说邵雍是“空中楼阁”,有“偏驳”之病;程颢则婉拒了邵雍要传授易学的好意。邵雍的儿子邵伯温说:“先天之学伊川非不问,但先君秘而不言。”

二程与邵雍在易学思想上颇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味。朱熹则特别欣赏邵雍,他说:“伊川《易传》亦有未尽处。当时康节传得数甚佳,却轻之不问。”在《周易本义》里,更是把邵雍的《先天图》放在卷首,他写的另一本《易学启蒙》更像对邵雍易学的研究之作。

邵雍的先天易学,以数为起点,以理为结论。

邵雍属于易学中的图书派,是象数学的承继。义理派的王弼曾说:“言生于象”,“象生于意”。他把“意”比作鱼兔,把“象”比作筌蹄,讲“得鱼忘筌”,“得兔忘蹄”,理解了“意”之后就不需要再去执着于“象”跟“言”了。邵雍则说:

“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数。数立则象生,象生则言著,言著则意显。象数则筌蹄,言意则鱼兔也。得鱼兔而谓必有筌蹄可也,舍筌蹄而求鱼兔则未见其得也。”

他虽然也承认“象数”生于“意”,但反对王弼“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的主张。“得意”必然要经由对象数的研究,舍弃象数而不谈,却希望能够“得意”,这是不可能的事。于是,邵雍跟陈抟一样,主张意、言、象、数四者不可缺一。对于意、言、象、数,《观物内篇》做了解释:

“夫意也者,尽物之性也。言也者,尽物之情也。象也者,尽物之形也。数也者,尽物之体也。”

通过意、言、象、数,便可穷尽事物的性、情、形、体,知晓其生、长、收、藏的规律,这便是皇帝王伯之道。在邵雍的易学逻辑里,数是最基本的东西,通过推数来明象,进而得到意言,意言就是最终的事物之理,因此他说:

“天下之数出于理。违乎理,则入于术。世人以数而入于术,故不入于理也。”。

“以数入理”就是邵雍的易学逻辑,他通过研究数来逐步上升,最后认识理。如果像王弼、程颐那样,专注于意言,只是说理,遗失了掉象数,不对象数进行研究,那就等于是从结尾开始了。

先天之学是心法,后天之学是效法

《庄子·天运》里有个寓言故事,讲孔子拜访老子,说自己已经遍读《六经》,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为什么还是得不到重用呢?老子回答他说“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认为言辞经典只是先人的足迹而已,拘泥于言辞经典,最终无法走向大道。真正的道是不可言传的,所以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也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邵雍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发明了“先天之学”,他说:“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先天之学是心法,只能心领神会,不可言传;后天之学是效法,可以通过文字书籍而学到。儒者们所说的其实都是后天之学,他们口传书授,却没有心领神会,只是沿着前人的足迹前进,执着于脚印,反而忘记了踩出脚印的鞋子。

邵雍的易学以数作为起点,他假定了只有数而无言、意的状态。既然要通过数来推出言、意,那就不能直接使用《周易》,因为《周易》的文字不仅属于言,而且还表达出了意——要跳出《周易》去理解“易”。他大胆地说:“须信画前原有《易》。”认为在伏羲画卦之前,易理就已经存在了,易理并不是《周易》成书后才形成的,它本来就存在着。后儒拘泥于文王、周公、孔子编的《周易》,就如同一个研究物理世界的人拘泥于《物理学》教材,却不肯面向活生生的自然界。

陈抟、邵雍的图书派其实就是希望突破《周易》的框架,建立起一种新的易学体系。因此,在八卦数字、八卦方位、卦变次序等方面都与《周易》不同。图书派为神化其说,便托名是伏羲之《易》,在各种图前都冠上“伏羲”二字;而根据《周易》画出来的图,则冠上“文王”二字。并说有伏羲之易,有文王之易,有周公之易,还有孔子之易。

朱熹也说《先天图》不起于邵雍,在陈抟之前就有了,只是秘而不传的缘故。主要在方士里传授,世人不得目睹。还说《太极图》在《先天图》的范围之内,《先天图》是一副很古老的图。后人更是进一步神化,认为《先天图》是伏羲画出来的,比《周易》还要早。如郑少梅在《先天图注自序》里就说扬雄的《太玄经》、关子明的《洞极经》、魏伯阳的《参同契》和邵雍的《皇极经世》都本于《先天图》,把图的年代追溯到了秦汉之前。

程颐与邵雍交游三十余年,对于《先天图》的来历是很清楚的,他不会相信《先天图》就是伏羲所画。所以他批评邵雍的易学方法是“空中楼阁”,纯属虚构,缺乏根据。而朱熹却反过来捍卫邵雍,干脆曲解程颐的话,说“空中楼阁”是四通八达的意思。

邵雍与《先天图》

朱震的《汉上易传》收录了图书派的许多幅图,其中与邵雍有关的占了四幅:


《文王八卦图》

《周易·说卦传》说:“震,东方也;巽,东南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兑,正秋也。乾,西北之卦也。坎,水也,正北方之卦也。艮,东北之卦也。”

图书派根据《说卦传》的描述,画成了八卦的方位,图中上方是南,下方是北,左是东,右边是西。这个排位顺序与邵雍的《先天图》(又称伏羲八卦图)不同,后面将加以对比。


朱震说《伏羲八卦图》由王豫传给邵雍,最后再由郑史(疑为“郑夬”)传出来。传说伏羲初画八卦,称为初乾、初奭、初艮、初兑、初荦、初离、初釐、初巽,是最初的八卦。后来才两两相重,变成了六十四卦。

邵雍用这幅《伏羲八卦图》来讲述六十四卦出现的次序。在朱熹编的《周易本义》中,图名改为《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一般说的《先天图》就是这幅,莱布尼兹所看到的也是这幅。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


《六十四卦相生图》

李挺之把《六十四卦相生图》与《变卦反对图》授予邵雍,邵雍的儿子邵伯温传给陈四丈。这两幅图包含了图书派的卦变理论。

在朱熹的《周易本义》中,李挺之的两幅图合并成了《卦变图》。卷首又加入了《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及《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


《伏羲八卦次序图》

《伏羲八卦次序图》里提出了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次序,不同于《说卦传》。

对比《文王八卦图》,我们发现《伏羲八卦方位图》里的八卦排序与前者完全不一致。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根据邵雍的“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加一倍法理论而画,推导出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与《周易》的排序不一样。

朱熹把《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合称“伏羲四图”,认为里面完整的概括了邵雍的先天图思想。

后面继续分几节讲解邵雍的先天易学。

人已赞赏
易经八卦

梅花易数:万物皆可占,无物不可测

2020-1-13 18:31:38

易经八卦

先天易学:邵雍的“伏羲四图”

2020-4-17 17:53:0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