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老子》:别把自己当回事,和光同尘,包容万物

帛书《老子·道经》第四章:

道蛊,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亲。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老子绝对是修行之人,或者说境界很高的人,从这一章的描述就可以清晰的看出,老子眼中的世界已经不是具象化的了,没有实际、具体的事物,而是意识、能量与光的世界,自我完全融入周围的环境之中,看到了万事万物的“实象”。

世界可以简单理解成意识体与能量的交织混合。意识体就是我们的“心性”,所谓万物有灵,只要是自主能动的都有“灵”,也就是“心性”。能量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能量,对应第一章,能量是“无”,物质就是“有”,有无一体,物质和能量也是一体,能量可以具化为物质,物质也可以转化成能量。

万事万物,包括我们的身体、衣着、食物、花草树木、汽车、房子、高山流水、日月星辰、星系宇宙、世界种种都是能量具化的结果。当然,其中少不了“意识体”在内的织造、运动和改变,并且“意识体”永远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也就是说世界由意识创造,而世界又给予意识体存在的外在环境。

物质转换成能量好理解,最典型的就是原子弹氢弹,将铀、氢等物质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其实是“能量转换成物质”的反过程。

能量转化成物质,这需要“意识体”的运作,意识与能量叠加创造不同的“外象”,物质仅仅是比较低级的“象”的存在形式。

能量来自运动,运动就是能量,这个运动的来源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意识体”,在我们而言,就是“心念”。我们的心念一动,便会产生能量,不同的能量具化成不同的“外象”。所谓相由心生便是这个道理。当然由“心念”转化成“外象”,还需要我们去实际行动,我们的行动就是连接心念和外象的桥梁。

一个人心中产生一个愿望或者梦想,最后努力实现,梦想便成真实,显化成“外象”;一个城市做好“城市规划蓝图”,这是集体意识的体现,然后齐心协力建设出来,便是“蓝图”显化成“外象”。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老子看到混一的世界,看到光芒、能量、色彩交织的世界,其中有灵动的“心性”,心性涌动,发散出性光,这“心性”与“光芒在一片混一世界中的样子便是”湛呵似或存”。

这个性光就是道家认为的人身上的“三光”,三光就是日月星三光,指代人的先天灵性。俗话说,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丁。而三魂七魄,属于后天的,已经是不纯粹的,夹杂世俗与污浊的“心识”。

老子看到这许多的“性光”,体会到万物有灵,内心无比震撼,感叹道“吾不知其谁之子也”,不知道他们都是谁的孩子,只知道他们是“象帝之先”,也就是在万事万物存在之前就有了。

象帝,顾名思义,万事万物的“缔造者”,“造物主”。

象就是外象,所有可见的,不可见的,可感知的,不可感知的一切事物。

因此,灵性在万象事物存在之前就有了,或者说灵性是宇宙中本有的存在,也暗含意识创造物质的含义。

如许多的灵性,都能产生意识,只要意识动,就会投射出信息,推动能量组织成“万象”,也就是“性光发明”(内在意识动产生能量,同时产生信息,组合起来就是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意念是同时具备能量和信息的;而外在本来也存在能量)。

宇宙中有这么多的“灵性”,就会产生意识,意念动而推动能量聚合成“象”。意念的能量强度有高低,意念的结构有层级。如此造成外在“象”也有千差万别,大体可分为有虚象和实象,虚象是振动频率高的象,因为振动频率决定能量强度,如色彩、声音、辐射线、电磁波等,实象是振动频率比较低的象,如高楼大厦、金属矿物、草木砖石。

并且由于能量和结构的差别,象的层次也千差万别,这就造成不同层次的“世界”。

这些世界在更高境界上看,混混沌沌,层层叠叠,相互关联有各有分别,这就是《老子》第一章所说的“玄之又玄”,也是“众妙之门”,只有“恒无欲”,才能“观其妙”。

为何道学又称为“玄学”,涵义便在这。

如何厘清这混乱的世界,或者说看透这纷繁的世界呢?老子在本体论上,开始提出方法论了。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挫其锐,便是去除主观的,锐利的,与外界冲突抗衡的“意念”,而是低调,柔和,顺遂。因为万事万物,包括内在的灵性,还有灵性散发的意识,最后都会归于“一体”,归于“和谐”,意识与万物皆并行而不悖。锐利的事物就是违背大道,必然会扰乱秩序,带来灾祸。

大道至简,顺其自然,我们也要朴素、恬淡,不突不兀。

综合《老子》第一章,恒无欲,便是“不敢为天下先”;恒有欲,便是“挫其锐”,恬淡柔和,顺应自然规律,尽量减少主观意识,以及不和谐不符合规律的“妄作”。这个规律包含人性规律和自然规律,因为道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总和,包含其中所有的人事物,因此遵循规律不光是遵循事物的规律,还要遵循“人”的规律。

解其纷,便是在众多杂乱意识形态中,看透本质,不被假相蒙蔽,不被现象蒙蔽。要看到真实,做到真常,这便是道家一直追求的境界——“真人”。

和其光,同其尘,是让我们做到没有分别,既能“上”也能“下”,既能上达九天云外,也能身处世俗而不染,内在灵性常照不灭。

没有二元的对立和分别,也就没有高下,美丑,善恶,好坏,所谓“道在屎尿中”,既然道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总和,包含所有的人事物,那么光与尘都是道的一部分,明亮高尚的光是道,卑微污浊的尘自然也是道。如果我们心有戚戚,心有分别,认为光是好的,尘世坏的,这就自我有了分别,有了隔绝,也就不是“道”了,这是自我设限,自我与“道”隔绝远离了。

修行到真人境界,看万事万物只是存在,仅此而已。而我们生活中则尽量少一些意识上的分别,行动上的隔绝,比如看这个人不顺眼,认为他做的是错的,就讨厌他疏远他;吃饭的时候挑三拣四,穿衣用度上,爱好华丽奢侈,不喜朴素简陋……如此种种,都是因为我们不能做到“挫其锐,解其纷”,从而不能“和其光,同其尘”。

道蛊,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亲。

如果我们做到了“和其光,同其尘”,并能与道合一,与万事万物合一,与众人众生合一,这样道就是我,我就是道。我融入在万事万物中,万事万物又能为我所用,并且万物相亲,如使臂指。

这里“蛊”与“渊”是非常形象的比喻,形容道如同一个“器皿”,又看到万物最后都归于一个“渊”的地方,仿佛老子能看到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背后是一簇簇“线”,不管是意识线还是能量线,最后都聚集到一个地方,类似一个“节点”。老子将他们形容成“蛊”与“渊”,掌握“道”的人如同把握住了这个“节点”,怎么使用都用不完,深邃如渊,万物又源源不尽的来填满。

再深入探讨一下,既然这个“蛊”和“渊”能聚集和掌握万事万物,自然就不能有分别,因为一旦有了分别,包容力就小了,不能容纳万物。而且又是一个“节点”,联系起来不就是一个虚空的“点”吗,那么我们人如何能掌握这个“道蛊”呢,就需要我们成为一个虚空的“点”,做到守一空虚,内心纯一,无有分别;心量广大,包藏宇宙,这样我们便能与道合一,便能包容万物,便能掌控万物,便能成为或者说掌握”道蛊”。

形象点说,那些伟人心怀天地日月,为百姓谋福利,为万事开太平,而万民也敬仰拥戴他们,如众星拱月一般围绕着他们。他们大公无私,自然也能为了“公心”调动无穷的资源,这不就如同“道蛊”吗?他们虚心包容,不正是如同大海一样,包容万物,而万民归附拥戴,不正是“渊呵,似万物之亲”吗?

人已赞赏
易经八卦

先天易学:六十四卦方圆图解思想

2020-6-15 21:05:33

易经八卦

先天易学:乾兑离震在人事上的预测

2020-11-6 14:07:4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