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迶,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老子深谙人性和自然规律,他看待美丑、善恶并非我们常人那么简单。
首先,老子没有一致的美丑善恶观念,他认为美丑善恶是一体的,并且可以相互转换的。换句话说,善恶美丑都是人的主观意识在作祟,什么是美,什么是恶,都是人的主观观念赋予的。
再者,不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识形态走,这里又有两层涵义,人性方面与自然规律方面。
人性方面,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之为美”,“皆知善”,那么“美”与“善”也就成了一种符号或者“大众正确”,人们从众的心理导致机械的跟随,为美而美,为善而善,这就流于形式主义,表面功夫了。
而一些善于钻营、取巧的人也会利用人们这种心理,以此迎合大众,博取关注和名利。掌握权力的人,会以此压制惩罚别人,或者以此来赢得民心和虚名,擅长言辞的人会以此来批判攻讦他人……
长此以往必定会催生虚伪、假大空的为人与做事,还会扰乱社会秩序,惑乱人心。
自然规律方面,物极则必反,凡事都有一体两面,相互制约相互平衡,保持适度和中道,如果一种事物发展到极端,就要警惕它会向相反的一面发展。
联系生活,那就是要有超前思维和反向思维。在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时候,能看到风势才是“善”;而当大家都发现这个趋势盲目涌动的,风向就要转向了。
比如,一个商业模式,大家都知道好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红海”了,这时候你再进去蹚水,没有一点优势可言,早已失去了先机。
再者,大自然本就是丰富多彩的,人的意识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造成善恶美丑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如果大家都统一标准,或者压制其他,单独崇尚一种模式,这就违背了“自然而然,百花齐放”的客观规律,必然会引发内在矛盾以及外在的不和谐。
所以,老子告诫大家看事物要看本质与内在规律,不要跟随大众意识形态,要有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想意识。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迶,恒也。
老子进一步阐述自然规律,这个规律也是人们的意识形态需要遵守的规律,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在天地间,在自然之中,想要与道合一,并融入自然当中,观察和遵循自然规律是必要的。一个人的能量微乎其微,如同一滴水,必要跟随江河融入大海才能长久,若是违背潮流,与大自然对抗,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有与无是相生的,这句话的含义有三层:
第一,有与无是一体一性的,这在“帛书《老子》:万物纷繁,看透本质而不失本心 ”已经详述;
第二,事物能产生也能消散,生生灭灭;
第三,没有“有”哪来的“无”,有与无相对成立,对立相反而统一。
事物本来就是“一”,只因运动产生分别。分别变成了两面,性质的两面和运动形式的两面,古人用阴阳二字来概括,其含义包罗万象。老子只是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也就是有无、难易、长短、高下。
比如难易之相成也,因为做了困难的事情,才会发现其他的事情很容易。或者,把一件事情中困难的部分做完了,其他的就好做了。因为一件闭合整体的事情当中,不可能全都是困难的部分,难与易是相辅相成,合而为一的。
反过来,容易与困难也是可以成就的。比如把一件件容易的小事长期做好,那就“不容易”了。或者,可以把困难分解成很多细分的小环节,小事情,一件件做完,难事也就做成了。
联系实际生活,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如果我们懒惰畏缩,只做容易的事情,不喜欢拼搏,不喜欢攻坚克难,到最后肯定会遇到“困难的事情”,遇到过不去的坎。还是那句话,事情不总是单一的,只要运动有形的事物,必然是两面的。人生如此,做事也如此,你选择了容易,必然有困难在前面等着你,你逃避了困难,必然会面对坎坷。我们当如是思维,难易相成也,困难与容易是一体并且相互成就的,你直面困难克服困难,也会收获“容易”的奖励,比如辛苦奋斗,事业成就之后,买房买车就很容易了,一家人旅游休闲也是很容易的事了。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迶,恒也。
长短、高下亦是如此,我们应该善用“辩证法”“相对论”,看待事物不拘于一点,而是要整体的全面的看待,并且懂得一体两面,两面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成就,仅此一点,不说在做事的大的战略战术上会让我们茅塞顿开,智慧无穷,就是在生活方面也会让我们少很多烦恼。
比如下雨刮风,不能出摊做生意,普通人就会很烦恼。可是如果看待事物不这么片面固执,想到事物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那么我们不妨换个思路,不下雨了,不刚好可以多陪陪家人孩子了?或者平时忙的不可开交,趁这个时候正好可以整理货物,并反思自己的生意经营,有啥不足的地方可以改进。正所谓西方不亮东方亮。
如果留意到雨天会持续很长时间,也可以进一些雨伞雨衣来销售,这就相当于在危机中寻找到商机,烦恼也不再是烦恼了。
事物一体两面的规律是永恒的,有形有象的事物必然有其相对成立的“反向”基础,运动发展的事物必然有其先后相应的“顺应”规律。
思想意识上把握这个认知,行为做事上运用这个规律,最后达到的境界便是“音声相和,先后相迶”,本末一体,和谐自然,这便是自然之道的“恒”常状态。
因此,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一章中老子的思想与佛家“烦恼即菩提”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偏执,不固执,事物皆是一体两面,事物皆可二合为一,始终“守一”,不占一边,便是“不二法门”。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道家认为做到“守一”才可称为圣人。
圣人“守一”有两种状态:无为与有为。
无为是无作,也就是无有作为,不向外界投射任何主观意识,无欲,无著,混混沌沌,寂然照。
具体描述,类似隐居生活,不管是在寺庙道观,还是农家乡野,吃饭挑水砍柴,行是行,坐是坐,一心一事,一事一心。行住坐卧,无非是定,心无挂碍;时光荏苒,流行无碍,而毫无知觉。
世间纷繁不扰其心,心亦无所奢求,但只一茶一饭,时常返照,清净自然,久之,性光发明,忧郁外在圆融无碍。如此,遁世而无闷,不见是而无闷,因为内心的大悦只有自己知道。
你看入山修行,跟随道家高人修行的话,他们大多不多说话,徒弟你只要跟随他们起居生活,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教化”,不用言语。
可言说的,总是偏离“道”;被别人言教,总不如自己领悟,才能洞彻;真正的道,也无需言说,只要跟随师父,甚至观察自然,自我领悟,也能知“道”。
有为是有作,万事万物循环往复,没有结束和开始,即便生于死也是幻觉,只因我们智慧不足,隔绝了意识和时空,才有了生与死的分别。“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没有生哪来的死,没有死哪来的生,生死相续与有无相生是一个概念。
我们常人只看到片面、分段、隔绝的事物和现象,事实上,万事万物都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在更高的境界上,万事万物只是存在。
圣人“作”的本身已经违反规律,因为若与道合一,无需作,无需为。或者说有“作”的念头便已经“有欲”了,有欲的话,若非智慧通达,自然离道。
是故,圣人做事都是顺应大道,大道就是自然,就是宇宙中人事物的全部,就是本有的状态,如此可见,明了这个“大道”可不简单,你得站在整个宇宙的高度才能看清“大道”。打个比方,你站在自己的立场,只能看到自我的利益;你站在家庭的角度,能看到家庭的关系;你站在年岁的角度,能看到春夏秋冬的交替;你站在地球的角度,就能看到全球气候相互影响。
你站的高度不同,领悟的“道”的层次也不同,当然这个“站”有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途径。内在的,典型的如打坐内观,外在的如外出考察探索,其实内外也是“一”,还是那句话,境界不到,到了,也就明了了。
所以,从大道就是宇宙间人事物的全部,若想明了大道,道法自然,就要站在宇宙的高度上,试问,有几人能做到?或者说,你能站到哪个境界?达到哪个层次?
因此,在开悟之前,在明了大道之前,我们不要“妄作”,要减少欲望和执着。
如果有作,可以效法圣人。
圣人有作无非两点,那就是顺应自然规律,顺应民心所向。
圣人不常有,而高人常在,高人就是你身边的贵人,成功者,你可以跟随他们,向他们讨教学习。
高人的层次有高有低,这是“自然的”“正常的”,人有高低,术业有专攻,不可能都是“圣人”。虽然不能“达道”,但也能让你少走好多弯路,提高你的层次和境界。
提高一个台阶后,就要拜访学习更高层次的高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攀登就是了,毕竟落入“有为”,都要有次第和层次的。
圣人“有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做事情不要一有点成绩就志得意满,不要倨傲,不要执着。
也就是说,做了一些成绩,不要因此就感觉自己了不起了,也不要停在“功劳簿”上洋洋得意,不再往前了。只要你有这个心态,首先你的格局不会大,成就也不会大,再者你被外相束缚了,执着于这个“事”你也不能继续前进了,此后带来的必然是失败或者灾祸。
同样,成功后,千万不要“居”,也就是“占有”。这点跟“为而弗恃”一个意思,只不过性质变了,到了物极必反的的时候了,若是成功后自己占有功劳高高在上,下一步必然是身败名裂了。
因为有无相生,有为的事情做完了,无法再前进了,自然规律使然,就要转到“无为”的精神境界了。或者说,就要转到下一个阶段的“有为”事情中去。
有形有象的事物都是迭代和循环的,只要有为,必然要不断地迭代,变迁,顺应规律的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循环。循环中有迭代,迭代中有循环,不是从物质转到精神,就是结束转到开始,也就是往复。
不管哪一种,圣人看透了,在成功后都不会“居”的,久居就陷入有形有象的事物,束缚在其中不能超脱了,所谓“嗜欲深者天机浅”,沉迷有形事物外在名利,就会磨损智慧,时间长了肯定会犯错,引发祸患。
即便能驾驭事物的发展,也无非是一个个循环的往复,累死了,没意思。久久沉浸在有形有象的事物中,境界也便如此了,如何能向更高的境界跃进?这本身也不符合大道循环,聚散无常的规律。